(通讯员:徐嘉怡 苏丹阳)2024年7月14日至18日,“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课程设计培训班”在风景如画的珞珈山举行。此次培训班是中部地区通识教育联盟成立之后, 与通识教育中心依托联盟的优势资源举办的首次师资培训班。主讲嘉宾为来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和西南大学的院士、国家教学名师、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宝钢奖全国优秀教师以及青年哲学家和青年心理学家等,堪称通识教育的“梦之队”。“梦之队”为这次通识教育培训提供了一流的专题讲座、一流的示范课程、一流教育理念和一流教学技能。
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教授开班首讲“通识金课是怎样炼成的”。李建中的专题讲座围绕三大命题展开:兼美成大美;人格与思政;贲象穷白。李建中指出,通识课教师应具备兼性思维:兼美教学与科研,兼美专业课与通识课,在教学上倾注足够的心力,这样才能“脱水冶金”,彻底改变学生视非专业课为“水课”的存见。李建中援引了一系列古代博雅教育的案例来阐释通识课的教学方法,认为教师的人格形象就是最好的“课程思政”。正如孔子所倡导的那样,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应重温《礼记·学记》箴言,切忌照本宣科,对学生缺乏诚意会导致学生厌学,也有违教育初衷;鼓励教师像孔子一样,在课堂研讨中通过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李建中还指出,教师的个性气质和授课风格其异如面,但“贲象穷白”,应以“道法自然”为上,以“人”为通识教育的第一关键词,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培养学生的君子人格。
原西南大学副校长崔延强教授作“中西哲学精神之比较”的专题讲座。他指出,虽然中西哲学存在差异,但在根本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文教化这一目标。在西方,“culture”一词有种植、播种之意,倾向于过程,而汉语的“文明”则更强调结果;崔延强指出在古罗马文明中,“liberal art”作为一种文教制度,是现代通识教育的先驱;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化”字由两个方向相反的“人”构成,有不断变化发展之意。相较于西方,中国文化精神为平民百姓提供了自修努力和不断塑造君子人格的途径。最后,崔延强从自然条件、宇宙观念、思维方式等维度出发,比较东西哲学系统的差异,深入剖析不同哲学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缘由。
哲学院苏德超教授专题讲座的题目是“什么是西方——西方文明的五个来源”。苏德超认为,在西方占据强势话语权和主流价值观的现实情况下,只有了解西方的思维模式,有效沟通,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苏德超在讲座中回顾了西方文明的历史进程,指出西方文明是在古希腊城邦的辉煌、古罗马法律体系的影响、虔诚的基督教信仰以才能实现及自由理念的兴起等多方面的推动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文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识中心主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钮卫星教授主讲“历史视野下的天文与人文——天文学史通识课程教学实践分享”。他强调科学史具有多个维度,与通识课程高度适配。钮卫星讲解了天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轨迹,包括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史、西方天文学发展脉络,以及外来技术传入中国的过程。他认为,天文学史通识课处于文理学科交叉的节点上,不仅能够激励学生不断向外探索,还能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外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南昌大学物理与材料学院李祥生教授展示的示范课程是“材料与社会”。他首先为学员们介绍了各种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领域,随后开展教学演示并为大家提供可自行操作的实验平台与工具,鼓励大家运用各类技术手段完成任务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李祥生的教学方式,尤其是他对AI技术的娴熟应用使学员们大开眼界、收获满满。学员们在这堂示范课中既学习和理解了材料科学,同时又培养锻炼了他们的创新力和协作力。
郑州大学教务部张君静教授展示的示范课程是“诗经赏析与朗诵”。她认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与需求,根据学生的倾向合理安排赏析与朗诵两部分课程内容的比重。此外,在她的课堂中,学生还拥有充分而丰富的自主探索空间,比如选择喜欢的诗经作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演绎,在脱稿的过程中肆意挥洒热情;或者跟随老师外出实践,让学生跳出物理课堂的空间束缚,体验诗意栖居的生活。
交叉学科研究院喻丰教授的“积极心理学”既是金课也是火课,深受同学们追捧。喻丰为培训班提供的45分钟示范课,全场笑声不断,掌声不断,证明他果然是“名不虚传”。他在课堂上讲述了很多既贴近现实生活又有大数据支撑的事例,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学员理解积极心理学的内涵,传授高效的心理学方法,让大家学会调适压力,享受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何人可教授讲授了“基于地域文化的社会创新设计”的专题。就文创在国内大范围流行的现况,湖南大学开展了研究实践——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从湖南的侗族自治县开始,到重庆酋阳、云南香格里拉、新疆、青海等地区,并走访多个偏远贫困边区,挖掘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成员们探索了一系列开发途径,包括非遗产品商品化、与他国艺术团合作演出、参加世界博览会等,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搭建起与现代社会连接的桥梁,从而帮助当地摆脱贫困。经过多年努力,许多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扬四方,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在全球范围内焕发新机。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杨雨教授呈现的是“古典诗词的跨学科传播途径”专题讲座。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中南大学尝试了一系列新的课程模式,通过建设普适性较强的跨学科项目,逐步打通文理、中西学科壁垒,其中《诗话桥》就是一门深爱学生欢迎的通识课程。杨雨指出,要通过学习古典诗词,让学生们跳出专业视域的拘囿,重新领悟经典的魅力,从而丰富个体认知和审美体验。
历史学院潘迎春教授示范基础课程“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这门课从文、史、哲、法等多个领域,导读十二部中西方经典。在课堂中,潘迎春主要以西方经典为线索讲解经典作品及其背后的哲学思考,带领学生走进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先哲的精神世界,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原文、观看影视作品、参与辩论等多种形式展开学习,感受希腊先贤不断求索智慧与真理的过程,进而帮助学生叩问自我心灵,寻找人生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机械与动力学院院长刘胜教授专题讲座的题目“芯片与中国制造”。刘胜院士同时还是工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内芯片封装技术的引领者。在讲座中,他讲解了关系国家发展前景的科技前沿,并且强调芯片作为科研服务,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通识教育可以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渠道,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加强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促进国家芯片技术领域的发展。
在结业仪式上,李建中教授以“繁花”“辟雍”和“当代”为关键语总结这次培训班的收获。“繁花”讲通识教育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辟雍”讲 通识教育的历史、特色和方法,“当代”则站在今天展望通识教育的明天。他指出,这几天的培训,涉及到文学、史学、哲学、心理学、物理学、材料学、信息科学等众多领域,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的广泛性和包容性。目前高校主要实施的是专业教育,偏重于职业培训,帮助学生取得谋生技能。而通识教育则用于解决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生活之所以为生活的根本问题。在专业技能走向人工智能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思考通识教育给人带来的深远影响,站在当代的立场上,拓展教育的未来。
学员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的李林子老师和东莞理工学院的郝丽霞老师分享了各自的学习收获和独特感悟。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61号 鄂ICP备20013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