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胡红、郭贤星)专业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一流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支撑。自“双万计划”启动以来,我校共有102个专业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除去新增和停招专业,获批数量占我校本科专业总数近90%,获批总数和占比均为全省第一,其中文史哲专业占比达到100%,理工类专业占比超过90%,位居全国前列。
历来重视本科专业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本科专业建设作为办好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抓手,制定一流专业建设规划性文件,邀请专家共商共议、出谋划策,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合理专业布局,坚持以评促建,积极开展校内评估。多管齐下,持续推进本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构建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协同发展新格局。
完善制度,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为了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学校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举措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制定了《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意见》并广泛征求意见。为进一步优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在凝练更好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更优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将陆续出台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主体文件和三个分文件,形成指导性意见,持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守正创新,开创学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共商共议,促进专业内涵发展。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储备人才,6月24日由周叶中副校长主持召开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工作研讨会,邀请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及教师代表,共商一流专业内涵建设。会上明确一流专业建设应抓好课程、师资、教学方法、管理团队等各个要素及教学各个环节。专业靠培养方案来支撑,培养方案靠课程来构建,课程靠课堂来实现。培养方案设置应符合人才培养规律,课程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革命推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全校师生应共同努力,创新一流培养模式,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打造一流课程教材,营造一流育人文化,构建一流保障体系,培养一流的本科人才。
优化结构,构建合理专业布局。专业的质量和结构,直接关系高等教育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学校坚持需求导向,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不断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在新工科中建设智能制造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和智能建造专业等战略新兴专业,在新文科中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等新型交叉融合专业。学校也采取各类措施加强基础学科、卓越计划专业建设。同时,缩减规模大、就业难的专业,改造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的专业,撤销不适应社会需求、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据统计,在十四五期间计划撤销12个专业。
以评促建,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本科专业评估是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一流专业建设水平和促进一流专业特色发展的重要手段。2022年,学校启动专业评估,代替学院状态评估,以专业评估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育卓越质量文化,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了保障评估实效,学校于6月16日召开2022年本科专业评估推进会,邀请专家对2022年专业评估指标和表格填写要求进行详细解读,从专业评估指导思想、标准依据、工作要求、工作安排等方面阐述我校专业评估建设工作,从师资队伍、教材建设、课程思政、质量保障、专业综合改革等方面解读本次专业评估考核点。学校专业评估将于11月份之前完成自评工作,11-12月专家现场考察,2023年1月初公布评估结果并制定复评计划。
据悉, 将进一步强化“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思路,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一流本科专业的“示范领跑”作用,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推进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着力培养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和坚定民族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全面、能够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